English

“桑梓”小考

2000-08-04 来源:光明日报 萧放 我有话说

照一般的理解,桑与梓是古代住宅旁常栽之树木,因而人们以此比喻故乡(《辞源》第850页,1995年合订本)。如果含糊一点,这样也说得过去。但毕竟没有真正理解到古人以桑梓作为乡里象征的浓浓情意。在定居的农业社会中,家园附近的经济林木并不只是桑梓二种,人们仅选择桑梓作为乡邦的象征,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们念祖归宗的文化意识。桑梓与祖宗有什么样的关系,这里我们就对此作具体的讨论。

在古代,由于桑、梓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,人们很早就将它们视为灵木,产生了一种特殊情感。

首先说桑。桑,落叶乔木,再生分枝力强,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。桑在上古己为人们所认识。桑有两种,一是居所附近的“桑田”,如《孟子》所说“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”;一是分布于高山深谷的桑林,称为“桑野”。桑林是祭祀祖先的处所,桑林之下常常是家族的墓地。古代葬地多依傍桑林,这与古人的魂灵观念相关。古人认为,人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,新旧生命是一个更续转化的过程。因此,他们对生命力旺盛的桑林有着特别的崇拜。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,枝叶茂盛的桑,果实能饱腹,叶子能喂蚕,它具有生命养育的神奇功能。因此,在上古人的心目中桑树是丧葬之树,也是生命之树。将逝去的先人葬于桑林,可以获取巨大的生命力量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《山海经》在记述有关颛顼墓葬的传说时,不时出现的桑树物象。

其次说梓。梓为落叶乔木,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,在古代是与桑齐名的林木,《山海经》中有不少关于梓树的记录。孟子之山,“其木多梓桐”;瑶碧之山,“其木多梓”;鸡山,“其上多美梓”。梓树是古代的美材,木质轻软,耐朽。能作车板、乐器等各种器用,但其最佳的用处是作棺材。《齐民要术》称“以作棺材,胜于松柏。”(卷五)然而梓木棺材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享用的,梓宫、樟器是帝后、大臣的特有的丧葬礼器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记,霍光死后,汉宣帝“赐金钱、缯絮……梓宫、便房、黄肠题凑各一具。”东汉戴凭卒于公职,皇上“诏赐东园梓器”(《后汉书》卷七十九本传)。从阴阳家的观点看,梓木性质与桑木相反,属阴性,生长的地点常在背阴之处,史书常有“南山之阴见梓”、“北山有梓”的记述。帝后、臣下葬用梓棺,就源于阴阳观念。

古代不仅棺木用梓,墓地也常植梓树。《史记》记载:伍子胥告诉有关人士说“必树梓吾墓上”(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九木部下梓)。再一则史料更能说明墓地用梓的情况:汉元帝皇后曾祖墓门口的梓柱,长出枝叶,受到当时人的关注(《艺文类聚》卷八十九木部下梓)。

由上述所知,梓、桑在古代是与丧葬礼俗关联的重要林木,它们分别代表着阴阳死生的观念。桑木,被认为是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箕星之“精神”,东方属阳。梓木,西方属阴。《山海经》中常梓桑并称,如大尧之山,“多梓桑”、隅阳之山,“其木多梓桑”等。由于梓桑与墓葬的关系,梓树、桑树成为人们标识墓地的特有林木。所谓“坟墓尊显,松柏桑梓,犹宜肃恭”的说法,就是这一含义的表述(《日知录》卷三十二桑梓条引陈琳为袁绍檄)。久而久之,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物质符号。这正是《诗经·小雅》“惟桑与梓,必恭敬止”的真义。

东汉以后,由于儒家伦理学说的影响,孝敬观念增强,人们更加重视对祖宗的墓祭。当时人们的移动范围增大,因公务、商务或军务而离乡的人越来越多。限于交通,人们大多不能及时返乡,将祭墓的愿望变成现实。只能如张衡《南都赋》所咏“永世友孝,怀桑梓焉”。战乱时期更是如此,在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年的战乱状态中,背井离乡的人们更是无法尽桑梓之敬。他们一如晋人陆机在《思亲赋》中所叹:“悲桑梓之悠旷,愧丞尝之弗营。”地域的遥远,人们无法履行子孙祭祀祖宗墓地的义务,只能感念于心,墓地上的桑梓成为人们追怀祖先的精神意象。“恋丘坟而萦心,忧桑梓而零泪”(谢灵运《孝感赋》。在汉魏六朝人怀乡情感的冶铸之下,桑梓逐渐成为父母乡邦的特称。

桑梓由具体的林木到指代乡邦故里,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民众念祖情结,“桑梓”中凝聚的是祖宗的血脉精神。因此,桑梓之邦对远在异乡为异客的人来说,总是那样魂萦梦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